【封面:逆转荒漠化】不久前公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这意味着,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书写了无数动人故事。
【封面:少年心事】“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这是少年胡鑫宇写下的留言。2月2日,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警方认定胡鑫宇系自继身亡,其生前录音笔中的音频表达了自杀意愿。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本应是热血活力、充满希望的年纪,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们把轻生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学校以及青少年本人该如何识别心理问题,不再让悲剧重演?
【封面:人口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我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近61年以来的人口首次负增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将走向何方?
【封面:太空种稻】神舟十四号日前回家,跟随它一起回来的,还有在太空旅行了100多天的农作物种子。在这次太空旅程中,水稻在中国空间站内完成了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到开花结籽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种子在太空经历了怎样的奇幻旅程?种子“下凡”后,要变成我们餐桌上的食物,还会经历哪些过程?
【封面:待春天】在2023年的开始,我们许下期待。我们期待春天吹过大地,带走苦难;我们期待春光照耀人间,带来温暖。对于科技,我们期待,在2023年,科技让星空不再遥远,让大海不再幽深。我们还期待科技能减少人间疾苦、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让理想与现实更接近、让爱更容易感知。2023年,我们期待科技的春天,发芽绽放,精彩无限。
【封面:科技的2022】新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打开它的金色红外眼,瞥见了宇宙以及它深不可测的过去;一种比许多细菌细胞大近5000倍的巨大微生物被发现;多年生水稻品种的开发;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有重大进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功实施DART卫星任务。这是科技的2022,这是突破的2022。
【封面:疫苗简史】疫苗曾是人类对付传染病最可靠的武器。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接种过各式各样的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麻疹疫苗等等。一部疫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病毒和疾病的对抗史。
【封面:数字未来】“如果说‘十三五’时期数字经济主要从消费端的平台发力,那么‘十四五’时期生产端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重要的新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进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化安全发展新阶段。谁能更好认识和把握数字化大势,更好适应和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方向,谁就能赢得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
【封面:致睡眠】国人的睡眠平均时长10年间减少了近1.5个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71.7%的人因花时间在手机上而导致失眠。人们一方面对睡眠情况较为焦虑,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拖延入睡时间。
【封面:诺奖百年】今年的诺贝尔奖更凸显了一个明显特征,一些获奖者是中国科学家的导师,而且获奖的内容和研究也有中国科学家的参与。对诺奖的长期关注,甚至使得研究诺贝尔奖也成为一门学问。
【封面:面子问题】为了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整形大军。为了传递美,她们在网上撰写了各类指南,不吝惜分享心得,也不吝啬展示自己修整过的鼻梁和下巴,甚至隆胸手术后的肉体。中国的医美行业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人们对面容整形的态度究竟是怎么转变的?整形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封面:灭绝危机】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报告显示,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分布的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均没有被监测到,符合野外灭绝的标准。而在今年的早些时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方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解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离我们而去。
【封面:水之殇】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正在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早,出现罕见的“主汛期反枯”。8月6日,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水位退至11.99米,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洞庭湖从6月到现在不过两月有余,便已化为一片湿地草原。从居民生活到经济产业运行,都备受干扰冲击。这场高温干早会成为未来长期的“新常态”吗?整个国民经济规划布局需要作哪些调整?老百姓该如何应对?
【封面:益生的菌】每年都有不少益生菌产品进入市场。每样益生菌产品都有新的概念和花样。一般来说,消费者多数对于益生菌都是不了解的,对配料表中各式各样的益生菌菌株更是感到陌生。一款益生菌的配料表常常多达10种益生菌,消费者面对这些概念多半会晕头转向。帮助大家搞清这些概念,得到正确、有益的补充,是本专题的主旨。
【封面:七月流火】热浪席卷全球,人们在夏天体验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多数气象科学家都将现在的酷热天气归因于气候变化,并且给出预判,气候变化的发展速度可能比科学家们预期的要快。考虑到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目前的极端气候事件未来可能会比研究预测的更加极端。七月流火,天气从热极开始转凉,但酷暑依旧。愿我们都能秉持俭行,还世界一个好的环境,给自己一个清凉的夏天。
【封面:黑金之谜】用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你就有机会获得一种长得和蜂巢一样的新材料。这种新材料被称为石墨烯,也被誉为“黑金”。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材料,它非常薄,20万片石墨烯堆起来的厚度只有人类1根头发粗细,又非常坚硬,用石墨烯制成1毫米厚的薄膜可以让2吨重的大象在上面跳舞。
【封面:新能源车虚火正旺】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林立,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同时,活跃的市场也给行业带来挑战。业内人士称“新能源汽车市场虚火正旺”,这里所说的“火”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品牌口碑问题,还有业内各种骗局乱象,以及充电环境带来的问题等。
【封面:繁花异景元宇宙】我们如何看待元宇宙?脚踏实地做技术、真正理解和实现元宇宙的价值是第一位。此外要警惕借元宇宙概念炒作的行为。识别厘清那些跑马圈地、扰乱正常产业生态的行业乱象,通过法律环境、监管政策等手段构建起实现元宇宙的底层设计与基础条件。
【封面:气候变化之果】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持续提升,气候风险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加强气候治理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气候治理也上升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程。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该如何做?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严肃的问题。
【封面:科技的温度】“科技工作者的奉献,为人类驱逐了对黑暗的恐惧”“科技工作者的奉献,为我们缩短了亲情的距离”“科技工作者的奉献,让生活更温暖”,给科技工作者以节日祝贺,是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和潜能的需要,是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创造活力的需要。
【植物之美】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已知的高等植物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1/10。中国国家植物园的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开启新篇章,在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上迈出崭新一步。
【氢未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一2035年)》近日正式发布,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清洁低碳的二次能源,氢能可实现大规模储存,并可与电能高效、灵活转化。氢可以如何获取、存储、运输?能在哪些领域应用?现阶段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处于什么水平?未来需要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科技伦理】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近年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辅助生殖等技术迅猛发展,但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些争议和伦理挑战。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将对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其他国家的伦理治理体系建设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农业芯片】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作为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无数像袁隆平一样的育种家们,在无数个春夏秋冬中默默努力,为的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种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东数西算】这是中国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之后,启动的又一个大工程。工程中凸显的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什么是“东数西算”?为何要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接下来将如何推进?
【互联网医疗】手机挂号开药、在线问诊、网上预约护士上门……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院发展迅速,数量由2018年的100多家增长到目前的超1600家,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给群众就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存在哪些“卡”点?未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少年特烦恼】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兴趣减退……近年来青少年因抑郁症导致自杀的新闻并不鲜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基础研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我国科技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也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什么是基础研究?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要实现高质量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我们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科技的力量】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科技创新有如一个巨大的引擎,拓宽了2021年时空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年,“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邀游星辰,中国人蹲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民族底色格外闪耀。这一年,防控疫情坚决有力,乡村振兴阔步前行,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一起向未来】冰丝带、雪游龙、冰菱花、雪飞天……2022年2月4日,全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中国,共同期待一场冰雪盛宴。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将在充满中国风情的赛道上飞跃极限,竞逐梦想。 从北京到北京,从夏奥到冬奥,五千年文明与新时代科技完美交融,将绽放出怎样的奥林匹克冰雪之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何以适老】自助缴费、网约车、出示健康码……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让摆在老年人面前的“数字鸿沟”越来越明显。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消除老年人参与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的种种障碍成为当务之急。
【闪亮科技人】国之大者,是五千年的文明之光;国之大者,是1四亿人的光荣与梦想.科研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绩单背后,是多少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11坚守初心、执着攻关的坚韧和热忧…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论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数字经济】移动支付、直播电商、共字出行、工业互联…近儿年,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向国内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数字经济已成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概念是怎样提出的?数字经济如何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面对迅速“红火”的数字经济,从中央到地方,监管层面应该怎样做?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活着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难以计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各种各样的物种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纤维和能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我国进行了哪些有效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个10年我们该怎么做?
【考古百年】1921年10月,河南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00年里,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动力澎湃】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经过几代能源人的努力拼搏,我国已从能源行业“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年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实现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
【问道职教】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期,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但数据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在2000万以上。今年6月,职业教育法施行20多年来首次大修,着力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突出问题。面对新形势,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应该如何走?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驰骋九州】道路通,百业兴。60多年前,10万筑路大军,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60多年间,一代代交通人乘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让我国道路交通成功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跃升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优生】“三孩”政策出台,有关“生育”的话题再次引发讨论。一部分人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得斜,也有一部分人在“生不生得出来”的困扰中忧虑。近些年我国不孕不育患者以及出生缺陷患儿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如何在鼓励生育的同时提高优生水平?
【中国桥梁】桥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一国综合实力的展示。中国是桥梁的故乡,也是普满世界的桥梁大国。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如今,中国桥梁事业已完成了从追赶先进到领跑世界的精彩变身。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的诞生,不断刷新世界桥梁史纪录的同时,也展示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