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2023年第10期,封面专题:东临碣石,以观盐海
《百科知识》2023年第09期,封面专题:三沙 中国最南端的绝美天堂
《百科知识》2023年第08期,封面专题:合成生物学:挑战生命的极限
《百科知识》2023年第07期,封面专题:ChatGPT:拥抱还是禁用
《百科知识》2023年第06期,封面专题:中国名茶的美丽传奇(上)
《百科知识》2023年第04期,封面专题:姜黄:橙黄艳丽的“厨房王后”
《百科知识》2023年第03期,封面专题:与盐有缘的中国地名
《百科知识》2023年第02期,封面专题:追忆老上海的年味
《百科知识》2023年第01期,封面专题:玉兔出月宫
《百科知识》2022年第24期,封面专题: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新概念化学
《百科知识》2022年第23期,封面专题: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示人类如何演化
《百科知识》2022年第22期,封面专题:美丽中国:绘就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百科知识》2022年第21期,封面专题:健康中国:让人健康和长寿
《百科知识》2022年第20期,封面专题:文化中国:十年砥砺绘新景
《百科知识》2022年第19期,封面专题:中国盾构 走向世界的“名片”
《百科知识》2022年第18期,封面专题:秋天的脚步
《百科知识》2022年第17期,封面专题:夏尔希里 鲜为人知的神秘净土
《百科知识》2022年第16期,封面专题:植物园的过去与未来
《百科知识》2022年第15期,封面专题:南昌 军旗升起的英雄城
《百科知识》2022年第14期,封面专题:“中国凉都”六盘水
《百科知识》2022年第13期,封面专题:每天到底该走多少步
《百科知识》2022年第12期,封面专题:明中都 未实现的衣锦还乡梦
《百科知识》2022年第11期,封面专题:夏日养生知多少
《百科知识》2022年第10期,封面专题:虾夷葱,你到底是哪根葱
《百科知识》2022年第09期,封面专题:“透明世界”,风景这边独好
《百科知识》2022年第08期,封面专题:人间四月天 麻城看杜鹃
《百科知识》2022年第07期,封面专题:桃园深处是酉阳
《百科知识》2022年第06期,封面专题:“鸽王”传说: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
《百科知识》2022年第05期,封面专题:揭开真假霸陵千古之谜
《百科知识》2022年第04期,封面专题:冬奥会里的趣味科学
《百科知识》2022年第03期,封面专题:北京冬奥会“科技8问”
《百科知识》2022年第02期,封面专题:奥密克戎的真相
《百科知识》2022年第01期,封面专题:虎自远古来
《百科知识》2021年第24期,封面专题:拉尼娜来了,今年真是冷冬吗
《百科知识》2021年第23期,封面专题:人是如何感知外部世界的
《百科知识》2021年第22期,封面专题:中国考古地图——华篇、西北篇
《百科知识》2021年第21期,封面专题:中国考古地图——华北篇、华中篇
《百科知识》2021年第20期,封面专题: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未达标
《百科知识》2021年第19期,封面专题:全球气候拉响红色警报
《百科知识》2021年第18期,封面专题:泉州 涨海声中光明城
《百科知识》2021年第17期,封面专题:脑机接口,当意念触碰现实
【夜游喀什老城 最是人间烟火气】有道是:“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老城,不算到什。”喀什老城位于喀什市中心,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最大的生土建筑群,街巷纵横交错,建筑高低错落,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是我国唯一的特色迷宫式城市街区。如果说喀什老城充满浓郁的西域色彩,宛若一幅生动的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画,那么夜晚的喀什老城比白日更是平添了一丝神秘和妩媚,更加迷人。
【穿越时空的记忆——日晷(上)】日晷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天文计时仪器。在钟表普及使用之前,日晷曾是古人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来到这个世界上,便置身两种生活维度-空间与时间。在人类的进化发展历程中,在日暑问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如果说空间的维度是立体、清晰、完全可感触的,无所不在的时间维度却是混沌、无形、难以捉摸的。这种状况在一定意义上使人类的时间观与大多数动物相差无几,阻碍了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化动物向更高级发展阶段进化的进程。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太行山东麓,溥沱河北岸,群山环抱中的西柏坡翠柏苍郁、朝气蓬勃。72年前的3月23日,滤沱河畔阳光明媚。西柏坡村前屋后,+多辆汽车一字排开……这一天,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今北京)。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中国历史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遵义:在转折之城觅红色遗迹】黔北高原,峰峦叠嶂。乌江水长,蜿蜒东去。1935年1月,地处西南的贵州遵义城迎来了一支人民自己的军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转战3个多月,经历两进遵义、夺取娄山关、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战斗。其间,在遵义老城一幢两层小楼里,召开了一次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命运的会议,这就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的一首《遵义会议》诗作,道出了会议之后他欢欣鼓舞的心情。
【井冈山:在这里追寻红色足迹】与“三山五岳”相比,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并不算巍峨挺拔,却因为一个历史性的抉择而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这条独特的道路是怎样开辟的?从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何以形成燎原之势?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走向胜利?到此追寻历史,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上海:“红色之源”党的诞生地】上海,中国最繁华、最摩登的时尚之都,自近代开埠以来,就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这里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这里有鲜活明亮的各国面孔,这里有充满洋气的海派生活,这里还有百年难忘的红色记忆。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和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近代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的号角,唤醒了沉睡中的工人阶级,他们以崭新的姿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为党的诞生积淀了深厚的阶级基础。
【解密三星堆】2021 年3月,”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再度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震惊世人。作为发现范围较广、考古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被世人赞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京张铁路 交通强国梦的起点】2019年12月80日,北京至张家口的高这铁路(以下简称“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光,京张高铁让北京和张家口两个赛区的转场时间缩短到了1个小时左右正如习近千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本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干从时连385千米到350千米,家张线见适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话新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百华京张史,交通强回势。
【西部秘境可可托海】2020年,一首凄美动人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爆红网络,并登上牛年央视春晚舞台,被广泛传唱。歌曲中诉说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亿万观众,也让神秘的可可托海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你对可可托海了解多少?那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神奇魅力?
【载人航天60年:回顾与展望】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其间,人类总是小心翼翼地向着大气层边缘探索,然后走向整个太阳系。”世界宇航技术先驱、俄国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年)的这句名言,如同瞭亮的号角,响彻了100多年来的人类航天探索之路。人类对自然环境空间的探索,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宇宙空间的历程。每一次拓展,都会带来新的科学发现、催生革命性的新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我们所探索的外太空空间领域,就是人类历史上探索的第四个领域,由此诞生的宇航科学,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攀枝花 花是一座城】“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在我国西南腹地、金沙江边,有一座城,处处绿树红花,城以花而名,花因城更艳,直呼攀枝花。
【日本核污水将流向哪里】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受到严重毁损。事后,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NISA)将福岛核事故等级定为最高级7级(特大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
【星链计划 穹顶上的巨网】近年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计划”(StarLink)成为全球航天业关注的焦点,因为此前人类还从未这么密集地发射卫星:每个月两三批,每批数十颗,平均每天6颗卫星上天,2020年11月25日,猎鹰9号火箭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在成功进入太空后将60颗卫星放入轨道,并在放置卫星的任务结束后返回地球,降落在了SpaceX公司位于大西洋的移动发射平台上。你也许会好奇,星链计划为什么要发射这么多卫星?它到底是一个什么项目?
【逛花市,贺新春】金牛送福,又是一年春来早。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民俗形式辞旧迎新、欢度春节,北放的庙会和南方的花市,都是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在各地的迎春花市中,尤以广州的迎春花市最为著名,成为广府人除夕之夜的必逛去处。岁暮时节,当人们置身于花海之中,一眼望去,”十里花街人潮涌动。特别是初来广州的宾客,定会被花街的盛景所征服,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作为独具岭南意蕴的传统民俗活动,广州迎春花市究竟始于何时?为何能在岭南这片沃土上延绵不息呢?
【探索比斯坎国家公园的秘境】美国密苏里大学自然资源博士金文驰多年来在美国、中国、波多黎各和俄罗斯等地开展科学考察,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苔原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作者不仅为考察活动留下精美照片,还撰写了科考手记——《博物之旅》,专业而生动地展现出各地生态、动物、植物,地理和地质等博物学画卷。
【牛为什么“牛”】生肖轮回,鼠去牛来。在古人选择的12种生肖动物中,牛是与华夏先民联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它是农耕文明的伴生物,自犁耕出现以来,一直是传统农事生产的主要畜力;它也出现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人们信奉它的灵异,也叙述它的传奇故事;它又是传统生活中的重要食材,人们用它奉祀祖灵,也用它制作美食;它也被记录在传统医学典籍之中,诸如牛胆、牛蹄、牛肾、牛黄等皆为救死扶伤的良药……
【美食不可负 舌尖岂容奢费】“吃”这个字在中国被用到了极致:受累叫“吃苦”,被占便宜叫“吃亏”,犯罪入狱叫“吃罪”,感觉意外叫“吃惊”,学习文件叫“吃透精神”,下棋叫“吃你一炮”,不肯就范叫“不吃那一套”,打了胜仗叫“吃掉敌人一个团”,总结经验教训叫“吃一堑长一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是国人骄傲的谈资。
【关于黑洞的发现——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0月6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三位获奖者因发现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现象之一——黑洞而获奖:奖金一半授予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他“发现黑洞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另一半被授予德国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美国科学家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在“黑洞研究及发现银河系中央的超大质量致密天体”方面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仍然聚焦天体物理学领域,带我们去发现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时刻”——黑洞和银河系“最深处的秘密”。
【光刻机 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当用手机尽情刷着微博、抖音或者在电脑上畅玩大型游戏、追热门剧集时,人们无不感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计算的神奇,并为处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而自豪。不过,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芯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芯片的影子。芯片不只被安装在电脑里,还存在于我们的手机、电视机、空调、热水器里,甚至就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遥控器也离不开芯片。
【征服衰老 叩问永生】一个明媚的早上,一只幼年海洋圆蛤静静地躺在北冰洋海底过滤着海水,如果幸运的话,它还能像这样享受500年的宁静。在它上面,一只弓头鲸正欢快地跃出海面,正好被远道而来的观鲸游客看见,如果游客的眼神足够敏锐,也许能看见它身上有200多年前工业革命时期的捕鲸船给它留下的伤痕。在观鲸人旁边,有一条年迈的狗。
【从吃饱到吃好——见证餐桌上的“小康”】“民以食为天”。从吃饱到吃好,从大鱼大肉管够到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数十年间,中国人见证了餐桌上的“小康”。
【绵亘千年的小康之梦】小康社会作为中华民族干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植根于华夏文明五干年的沃壤之中。作为中国人绵亘干年的理想,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小康社会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与诠释。综括而言,其核心理念不外乎政治清明、社会繁荣、文化昌盛、民生富足。近代以来,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蒙受外辱与压迫,苦苦寻求救亡图存的真谛。在历经磨难与勇于尝试之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永恒真理,并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挂壁公路 太行山上的天路】人们常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中国的众多公路当中,若论奇险,当属挂壁公路为最-整条公路穿行在壁立干仞的悬崖之上,下面便是万丈深渊。驰骋于挂壁公路,也成为每个自驾爱好者的终极梦想之一。最近,笔者就慕名开启了一段享有“世界第九大奇迹”之誉的我国太行山挂壁公路之旅。
【餐厨垃圾该拿它怎么办】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居家过日子,每天难免会产生一些生活垃圾,这其中,剩菜、剩饭以及食物下脚料、瓜果皮核恐怕要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日常去就餐的餐馆、饭店以及单位食堂,每天也会有大量的饮食剩余物以及后厨的果蔬、肉食、油脂、面点等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担担面:众口“皆”调的美味】担担面为何以“扁担”冠名。准确地说,担担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贡的著名面食小吃。担担面的名称来源不似其他面食,源自面的形态、制作方法或口感特色而是源自其挑担叫卖的经营方式。扁担是一种极为简朴的运输工具,过去卖吃食的往往都是小本买卖,没有店面,不得不靠一条扁担来维系生活。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势崎岖,扁担是非常重要的运输工具。在四川,用担子挑着叫卖的食物有不少,其他地方挑担叫卖的食物也很多,像闻名退迩的兰州牛肉拉面、流传百年的长沙著名小吃双燕馄饨,最初都是由小贩挑担叫卖的,可为什么只有担担面用“扁担”冠名呢?
【北斗九问】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随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自1994年开始预研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龙飞船载人之旅的“一小步”】美国东部时间5月30日15时22分,宇航员鲍勃·本肯和道格·赫尔利乘坐SpaceX载人龙飞船,在“猎鹰”9号火箭的助推下,进入深邃的太空。此次龙飞船载人到达空间站意味着,人类遨游太空、登陆月球、移民火星以及探索其他星球的目标可能会在未来—一实现。这一切既是人类雄心所致,更需要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来支撑。
【如何给太阳做“CT”——太阳层析成像技术背后的故事】近几年,我国科学家在太阳高分辨力观测领域屋创佳绩:2016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了当时世界上通道数最多的太阳大气多段层析成像系;2020年初,该所又成功研制了中国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这也是美国4米太阳望远镜DKIST正式运行之前国际上已建成的最大口径太阳望远镜。如果太阳大气多波段层析成像技术这个名词说起来有点太专业的话,我们不妨通俗来讲,就是给太阳做”CT”.至于为什么能给太阳做”CT”?具体怎么做”CT”?还得从源头来回顾一下这项技术的演进过程。
【又是一年端午到】“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一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节日。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围绕端午节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呢?
【方寸世界里的安全童行】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如今,道路交通意外事故已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世界各国纷纷发行有关交通安全的特种邮票,以期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尤其是普及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从而有效降低儿童发生交通意外的事故率。
【细菌PK抗生素】2005年的一天,北京某大医院来了一位年轻的病人。医生用抗生素给他治疗时,却意外地发现,任何一种抗生素-包括威力最强大的万古霉素都没有疗效,结果这位病人不治而亡。为什么会无效呢?百思不得其解的医学专家们解剖了他的尸体,最终的发现更惊人-他的肠道中有多种对抗生素“百药不侵“的“超级病菌”!
【“东南第一山”——雁荡山】雁荡山,又名雁岩、雁山,为我国十大名山之一,坐落于浙江温州的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雁荡山的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梁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开山之始;唐西域高僧诺距罗因慕雁荡山“花村鸟山”美名,率弟子三百来此地弘扬佛教,被奉为雁荡山开山鼻祖;至宋,雁荡山的开发规模逐渐增大,达到鼎盛。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贯休、沈括、徐霞客、康有为、张大干、沙孟海、潘天寿、郁达夫、郭沫若、邓拓、舒婷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墨宝。
【中国卫星在闪耀】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从这一年起,4月24日正式成为“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人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航天日”为何选在4月24日呢?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这次历史性的卫星发射,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通过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新加坡《民报》报道称:“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任重而道远】自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研究人员、科研机构、制药巨头以及生物科技公司都纷纷表示,要投入和加快疫苗研发,毕竟只有疫苗才最有可能彻底消灭疾病,如天花和脊髓灰质炎,都是依靠疫苗被消灭或是将要被消灭。人类战胜疾病不是靠治好所有病人,而是让病魔不再传播和戕害健康人。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廉价、最有效的武器器莫过于口罩了。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
【“病毒”“隔离”“口罩”与“野味”——从四个热词说“新冠肺炎”】2020年1月末,初现于武汉,随后蔓延全国并导致国际传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COVID-19″。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民众被要求进行自我隔离,口平一时间成为“抢手贷”,滥食野味成为令人唾弃的行为……“病毒”“隔离”“口平”“野味”无疑是2020年新年伊始的热词。
【从花开马丘比丘到根生全世界——土豆旅行记】土豆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蔬菜。在中国,繁多而特色鲜明的地方菜系中都能看见它的身影,凉拌或者爆炒土豆丝是中国人熟悉的家常菜;在美国,土豆切条油炸化名薯条,那可是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的标配;在欧洲,土豆泥、土豆烧牛肉等又是德国、俄罗斯的名菜。在世界烹饪的舞台上,土豆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除了蔬菜的角色,土豆还是继小麦、大米和玉米之后,产量居世界第四的粮食作物,它的广泛种植使人类得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为何人类天生爱触摸】古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似乎只有看得到的东西才能让我们信任。其实我们还忽视了另外一种感觉,也就是触觉对我们心理的影响。人类天生喜欢触摸,因为触摸也会带来真实和可靠的感觉。比如很多旅游景点的雕像都被人们摸得光滑褪色。为此,人们经常被警告“禁止触碰”。最近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通过3D技术重现了包括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内的6幅名画,可以让观赏者随意触摸,满足“到此一摸”的愿望。由此可见,触摸是人的一种天然需求。人们通过触觉通道与外界产生的信息交流跟视听觉通道一样重要。
【紫禁城里年味浓】白雪皑皑,冬季的紫禁城银装素裹,异常静谧肃穆。悄悄地,时间进入腊月,皇宫里的人们行色匆匆,开始紧张忙碌起来。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宫里开始热闹起来,因为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与民间百姓一样,高坐龙椅的皇帝也在翘首期盼着年的到来,寄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与民间不同的是,皇宫里的年前准备从腊月初一就揭开了帷幕。
【这只老鼠不寻常】生肖轮回,猪去鼠来,今年是鼠年。旧时年节一到,一些地方的汉族民众会在家中贴上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以求来年顺遂。客观地说,出现在古人生活中的鼠益少害多:它与人争食,它传播疫病,它啮噬物什……但人们却选择特定的时日,张罗着为它娶亲嫁女:又把它排在生肖序列之首,用来计量时间;也说是它从天庭盗得谷种,拯救了人类,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一自相矛盾的现象,除了文化来源的总杂之外,主要还是源于人类依凭自然之鼠的文化再造。
《百科知识》杂志社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同期创建于1979年, 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的文理合编的国家级科普刊物, 是国内公认的老牌科普杂志之一。是一本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文理合编的科普杂志。它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的背景知识,以及人们为提高文化素养所需的基本知识。
《百科知识(2021年)》杂志PDF全年合集
已帮您找到资源,查看此资源需要40学习币,请先登录注:本资源发布时间已超过1年,您需要升级为【包年及以上会员】方能免费下载,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学习币进行兑换。如选择【包月会员】将无法查看本资源,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