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从《流浪地球》认识地热能】国产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系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太阳加速膨胀,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氢闪危机,否噬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人类不得不背并离乡—带着地球在黑暗无际的宇宙中流浪。带着地球流浪,不是一趟说走就主的旅行,它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做好各项准备,考虑清楚种种可预见的以及不可预见的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能源问题。要知道流浪需要几干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煤炭、石油、天然气都会耗尽,即使是核能也充满了许多知。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还有没有其他能源,能让人类安全、放心、长久地使用呢?有!这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地热能。
【封面:解码病毒】在当下很多人的认知里,没有任何事件比新冠疫情让我们与病毒的距离更接近了。这场已在全球持续了三年多的病毒感染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大概率还会继续下去。事实上,病毒是一直存在的,它们出现的历史甚至比人类任何已知的文明还要早得多。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始终有癌疫的阴影伴随。例如,15世纪末暴发于美洲大陆的天花疫情是由天花病毒导致的;肆虐近2个世纪的美洲黄热病癌疫是由蚊虫叮咬传播黄热病毒引发的;被称为“20世纪人类噩梦”的西班牙大流感则是流感病毒造成的。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受到科技水平和对自然认知水平的限制,直到近现代,人们才发现,多达半数的癌疫是由某些对人类致病的病毒导致的。那么,人类是如何意识到病毒的存在的呢?
【封面:“陆战之王”即将迈进智能时代】在2022年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美国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首次对外公布了第四代主战坦克—“艾布拉姆斯-X”的设计概念样车。“艾布拉姆斯-×”的亮相,加上此前已初露静颤的俄罗斯T-14“阿玛塔”、德国KF51“黑豹”、法德联合推出的EMBT“增强型”,似乎预示着人类正在迎来军工史上的又一重大变革。
【封面:微塑料: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1999年,海洋学研究船“阿尔加利塔号”的船长查尔斯·摩尔在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中发现了一片大面积的“塑料海”。15年后,查尔斯·摩尔带领船员们重访旧地。从2014年7月1日至8月15日,“阿尔加利塔号”穿越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漂流在“塑料海”的中心。这里不见碧波万顷,只有一片难以描述的塑料海洋,到处漂浮着五花八门的瓶子、瓶盖和包装纸等塑料碎片。几个月后,查尔斯·摩尔与海洋学家柯蒂斯·艾伯斯迈耶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讨论,将这个地区称为“东部垃圾区”。据柯蒂斯·艾伯斯迈耶估计,这片几乎被漂浮的塑料碎片覆盖的地区大约有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封面:百年诺贝尔奖的荣耀 探索古人类基因:揭示演化之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古人类和现代人之间有多大的差别?这不仅是古人类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也是普罗大众十分关心的事情。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多年来致力于从基因层面来研究古人类,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他也因此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是第一个因研究生物进化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封面:天然宝石知多少】宝石是岩石中的精华。它们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绚丽夺目,熠熠生辉。干百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宝石让人痴迷,让人疯狂。有些宝石高高在上,镶嵌在象征着权力的皇冠上;有些宝石则走进了干家万户,戴在人们的手指上、颈项上。然而,地球上有5000多种矿物,究竟哪些才能跻身于宝石家族呢?
【封面:攻守兼备的战场利器】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各种最新型的导弹首次亮相。导弹的优势在于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突防能力强,是具有超强进攻性和强大威慢力的武器。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导弹武器装备的研发,受到各军事强国的重视。作为实现精确打击的高技术主战武器,导弹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的明星装备,其作用和地位越发不可替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过70余年的风雨历程,导弹已经发展成为种类繁多、用途多样的大家族了。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导弹通常可分为弹道导弹、防空反导导弹、空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
【封面:生死时速——重返地球的科学】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丹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能安全着陆,返回时长从原来的28个小时左右,压缩到了9个多小时。该返回时间仅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能返回时间的七分之一左右,这就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快速返回”技术,也是我国航天员历史上的首次尝试。本期“锐·聚焦”栏目将目光锁定人类重返地球的技术,重温那些承载着航天追梦人光荣与梦想的伟大原间!
【封面:空难调查档案】一代又一代的新型飞机在不断缩短人们的旅程时间,而安全永远是核心问题。每一次空难的发生,都让人们无比的悲痛。悲剧发生之后,社会各界都极为关注调查报告阐明的事故原因。对飞机失事分析的有关资料表明,除了军事破坏和恐怖劫机等原因外,常见的空难原因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飞机质量因素。
【封面:极端天气】如果说某地单一极端天气的发生是偶然事件,那么为何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多地极端天气频频发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出现?
【封面:城市新生态】长期以来,城市一直被视为“物种沙漠”,除了鸟和松鼠之外,人们似乎很少会在城市里发现其他野生动物。但随着雪鹦、水藏和山猫等动物渐渐出现在城镇地区,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在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遭到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下,城市也许将成为许多动物的庇护所,城市可以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与动物如何和谐共存、共建城市新生态,城市如何帮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新问题。
【封面:认识地震】又是一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4年前的这一天,四川这川发生里氏8.0级地藏,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如今,我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应深刻地反思增强全民应急意识、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只有科学认识地震,才能更好地去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封面:深渊中的暗影】从渺远的太空俯缴地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在深蓝且广阔、未知而神秘的深海里,全球1000余艘常规潜艇、170余艘战略核潜艇宛如“深海幽灵”,遍布在3.6亿平方干米的广调海域里,并以其极佳的深海隐蔽性和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树立起战略威慑,昭示着源演雄威。
【封面:沙尘暴卷土重来是何因】2021年3月15日,一场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地区。多年不见的沙尘暴再次侵袭,惹得大家纷纷在网上调侃。经过多年的治理,沙尘暴似乎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为何时隔多年又卷土重来了呢?为了更好地防灾减灾,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沙尘暴这种自然现象。
【封面:冬奥会来了】2022年北京冬季舆运会将用科技打造智慧舆运,用科技展现奥运魅力。为达到“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各种智能应用方案闪亮登场。高科技在助力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让观众得以享受精彩的视觉盛宴。
【封面:感知世界的奥秘】人们初次见面,有时会以握手来表达自己的友好。握住对方的手,我们会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同时也能体验到肌肤的触感。人为什么能感受到温度和触碰?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的研究成果为人们解答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