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世界》2023年第05期,封面:地球生灵
《摄影世界》2023年第04期,封面:无人之境——对话摄影师骆丹
《摄影世界》2023年第03期,封面:专题策划:家庭照片,不止爱
《摄影世界》2023年第02期,封面:专题策划:筑梦与逐梦——影像记录者眼中的卡塔尔足球世界杯
《摄影世界》2023年第01期,封面:原瑞伦:不停歇的铁路摄影轨迹
《摄影世界》2022年第12期,封面:一群马·满天星
《摄影世界》2022年第11期,封面:心境的风景
《摄影世界》2022年第10期,封面:四十年,是什么?
《摄影世界》2022年第09期,封面:周孟棋:我与大熊猫的奇缘
《摄影世界》2022年第08期,封面:个案研究:中国风景
《摄影世界》2022年第07期,封面:一个摄影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摄影世界》2022年第06期,封面:从亘古走向未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摄影世界》2022年第05期,封面:留下真正无与伦比的美丽
《摄影世界》2022年第04期,封面:穿越原始空间
《摄影世界》2022年第03期,封面:“内卷”2021
《摄影世界》2022年第02期,封面:一个人·他的城
《摄影世界》2022年第01期,封面:创刊40周年
《摄影世界》2021年第12期,封面: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侧记
《摄影世界》2021年第11期,封面:2021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
《摄影世界》2021年第10期,封面:专题策划:西藏·70——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影像记忆
【个案研究:时光传奇——广告影像中的小康步伐】唐代诗人李白《把酒问月》中的经典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知引发古今多少人的无限感慨。我们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也无法抗拒岁月的变迁,唯有珍贵的记忆永存。好在有影像,它定格了时光,见证了岁月,让记忆“保鲜”。摄影独特的视觉语境,让我们见证了时光传奇。
【个案研究:逍遥集】五六年前,我留意到富春江边日渐增多的乡村旅游点。初春乍暖还寒,城市居民成群结伴,携带帐篷、炊具和成堆的菜食原料,到江边的树林或草丛间烧烤、聚餐。这本是黄公望画笔下烟雨朦胧、风景秀丽的江南山水画卷的真实场景,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被城镇化,正在被景观改造的江滩树林成为新的度假栖息地,城市人于山水与美食之中多半也是行迹匆匆一嗨而过。时代在前进,旧的房屋被推倒,新的消费需求在激发,不同的景观层出不穷,一切显得新鲜而又茫然失措。我想,或许这就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某种侧面,值得被记录的瞬间,它们与时代紧密相关,参与其中的每个个体的行为、精神状态都是这个时代文化现象的一种呈现,并指向一种价值观。
【红色记忆 珍贵瞬间——图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迎接建党百年,新华社中国图片社推出了《“红色记忆珍贵瞬间”党史学习图片选刊》(简称《选刊》)。《选刊》由《中国图片》期刊社编辑出版,依托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贵的馆藏图片资源,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为主旨,精选自1921年以来的64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重大成就编辑而成。
【格物徽州——拍摄《徽州人》的思考】我是徽州人,生于斯,长于斯。少年时伴者“七尺男儿国是家”的宏愿,辗转南北十数载,期间有很多的机会和足够的理由让我客守异乡,但我最终又回到了徽州。个中缘由从未细究,直到有一天偶然间翻开《胡适口述自传》,劈头的一句话便是-“我是徽州人…….胡适先生学究通人,尚客思凄迷,常故园东望,乡情依依,想我辈凡人恋土思乡,亦情属自然。
【从星野到深空】2020年7月,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托举着“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它将于今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为人类深空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随着科学进步,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笔下古人不可解的怪事、大事正在被一一解答,而以“天问一号”为代表,现代人对星空宇宙的探索更是持续向前迈进。其中,影像的功能与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星空图片可看作是对屈原天问的“可视化”回答;另一方面,它们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启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奇妙旅程。如果您还没有留意过它,那请跟随本期专题,让我们一起从星野到深空。
【黄河流年】故乡就在这条大河的下游。我是靠着一台宝贵的相机,认知世界,认知生活,继而认知大河的。认知和生活的道路却是朔流逆行的。我第一次立在黄河岸边,那是1985年。久久凝望着滞重、沉浑、缓慢扭动的河水平静地流淌……我惊异于她的安详、静谧。这竟是那条孕育了一个数千年历史文明民族的古老大河?!千年流变,亘古黄河
【袜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一份四十年的人类摄影史档案】视觉化呈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保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以下简称LOBA奖)最重要的评奖标准。此标准也明确地反映在40年来的比赛历史和获奖作品中。2020年,又有两位获奖者加入LOBA奖获奖摄影师的行列,他们也是此价值的践行者:卢卡·洛卡特利,其作品《未来研究》探讨了自然与科技之间的关系;首次获奖的新人奖得主贡伽罗·方塞卡,其作品报道了葡萄牙里斯本的住房危机。通过对LOBA奖历届得主进行回顾会发现,我们所知晓的不仅是知名摄影师和他们的摄影故事,更有了一个机会去关注这40年间的摄影历史。
【乡关何处——关于故乡的视觉书写】毋庸置疑,我们对刚刚过去一年的特殊性已了然于心,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春运这场本应是“地表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规模大幅缩减,而过去十年间,这一数字是平均每年约30亿人次。驱动春运这一全球罕见人口流动现象的,是在伴随着经济、城市化持续高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巨大流动中,中国人始终不变的对春节回家的信仰般的热情。
【2021,新生机】2020年对于每一个行业从业者来说,都是并不轻松的一年,摄影也不例外。疫情给许多摄影从业者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也让一部分人在危机中找到了新的转机和希望。本期专题我们采访了4组截然不同的摄影行业从业者,有的人在疫情之下对自己的策展观念有了新的解读和认识;有的则在漫长的隔离期中发掘了摄影新的呈现形式;还有的人在知天命的年纪找到了摄影的新玩法…
【当摄影遇见生活】自摄影术诞生,记录便作为其最基本的属性之一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技术发展与社会革新不断拓展着摄影的边界,吸引无数人不断实践与探索。无论是建立自我认知、记录客观世界,还是表达内心思考、进行艺术实践,抑或是寻求乐趣、陶冶情操,摄影带给我们的东西远远要比摄影本身更有意义。
【气象“心情照”】气象环境是一个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劳作、经济发展以及很多重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三千年前,般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文字记载,还常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称为“卜旬”),并将实况记录下来以资验证。春秋战国时代已能根据风、云、物候的观测记录,确定甘四节气,对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意义很大,并沿用到现代。
【多重曝光这样“玩儿”】多重曝光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计时摄影”。至今,多重曝光仍旧是摄影师们喜于使用的创作手法。它的出现,不仅拓展了摄影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也极大地提升了影像的表现力与思考空间。
【一马万物】马作为一个元素符号,不仅仅是速度、敏捷、力量的代表,在视觉艺术中,也是抽象的线条,是动静态的结合,是大环境下的构成。历史上曾有多位以马作为主要元素进行艺术创作井大获成功的艺术家和膨师。摄影先驱迈布里奇拍摄了《骑手和奔马),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一场由加利福尼亚州长提起的争论:”动物在飞跑时是否四条關同时离地?”而后来他把无数张奔驰中的马的照片合成了一套原始的动面。
【寻找归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点,人们才有可能进行“自我实现”。不得不承认,归属感对于很多人而言意味着安全、稳定与自我认同,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让人类内心更加平和与强大。人们总是努力在某一个或多个群体中寻求归属感,全球化与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亦将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是我们乐于所见的。但有时,人们似乎仍旧无法摆脱孤独感的侵袭,群体的生存法则与相处方式,牵动着每一个敏感的神经。人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社群观念与归属感及自我认同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心理学家,也吸引了许多优秀的摄影师。本期,我们采访了四位国内外摄影师,他们如何发现并融入这些社群?他们对社群观念及归属感有哪些思考与探讨?也许,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窥见一二。
【夏色,百看不厌】说到夏季,人们似乎总忘记她的烦热,只记得她的美好。在古时,文人墨客就说了不少她的好话,比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目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些诗句把夏季描写的淋漓尽致,似一壶甜酒,沁人心头。
【影像,见证科技力量】2019年,M87星系核心黑洞照片出现在全球视野,轰动一时,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捕捉并公布的黑洞影像。现代科技让人类的认知领域无限延伸,然而相比之下,大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却所知甚少。假设一下,如果M87星系的研究发现是以论文形式发表,又会吸引多少社会关注?记录,是摄影最基本的属性之一。人类科技的进步是否需要被记录?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室、研究站、科研企业及大学等机构正在努力促进科学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让公众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科技及其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如何将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通过影像进行表达?如何呈现当今科学家们所做的工作?如何展示科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正是我们本期专题想要讨论的主题。
【到海外,“闯关”成功】近年,华人摄影师在国际摄影界地位不断攀升,各种国际奖项的获奖者中不乏华人面孔。但不经历艰辛,怎能获得回报。华人在海外,属于外来者,想要融入当地社会其实很难,进行艺术创作和融合会更难。本期专题我们找到了四位“闯关”成功的华人摄影师,了解他们的海外生活经历和工作现状,共同探讨摄影的“无国界”属性,以及华人摄影师的发展前路。许安荣出生在广东台山,幼年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在纽约的华商社区唐人街长大。这样的成长背景使他得以用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来探索周边的世界。他于2012年毕业于组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摄影专业艺术学士学位,曾为许多报刊、媒体和企业担任摄影和导演工作。他去到美国各地,记录下华商美国人的旅程和生活,揭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同化,以及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
【青年剧照师 为未来定格经典】有这样一种职业,他们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选择接不接拍项目;他们可以24小时跟拍明星,与众多明星交流心得;他们赚得不低,一位成熟的摄影师甚至可以拿到月薪4万。这就是剧照师。顾名思义,剧照师要拍摄电影摄影机拍到的画面(Film Stills)即我们所说的剧照,同时还要拍摄慕后工作照。除此以外,他们还会根据制片方和发行方的需要,拍摄海报、宣传照、定妆照,以及电影里需要用到的照片道具等。
【那一年,他们来到中国】人们更容易去记忆一个时代中的“巅峰时刻”。这种难忘的瞬间像避雷针接触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呈现一次短暂而耀眼的爆发。实际上,如果从编年史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爆发都被定点于一个又一个成百上千年的链条中:那些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隐藏在日复一日、慢慢悠悠的事情背后,压缩在数不胜数的生活细节之中,经过漫长的酝酿,最终走向决定命运的时刻。
【影像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全长约1797公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千余年来,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未来已来——计算摄影的魅力】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或Epsilon Photography)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领域。它不仅是研究人员探索的热点,更是每一个消费者每天都会体验到的现实。与目前我们谈论的“摄影”相较,计算摄影试图记录更丰富、更多维度的视觉体验,而不仅是捕获简单的一张照片,犹如对当下时空的一种立体再现。计算摄影利用计算、存储、交互和通讯来克服摄影胶片和相机机械固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一直存在于胶片和数码摄影,例如动态范围限制、景深限制、视野和分辨率限制,等等;它可以合成看似不可能的照片,如“多中心投影”散点透视图;它还能支持看似不可能的相机运动,例如天文和显微摄影学中常用的交错曝光法。
《摄影世界》创刊于1956年,广泛介绍国外摄影名家名作、实用摄影技术技巧;及时地报道各类摄影器材与数码影像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国内外摄影信息等方面突出风格与特色,保持可读性和实用性、权威性和时代感。
《摄影世界(2021年)》杂志PDF全年合集
已帮您找到资源,查看此资源需要20学习币,请先登录注:本资源发布时间已超过1年,您需要升级为【包年及以上会员】方能免费下载,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学习币进行兑换。如选择【包月会员】将无法查看本资源,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