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2023年第03期
《中国摄影》2023年第02期
《中国摄影》2023年第01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12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11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10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9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8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7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6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5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4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3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2期
《中国摄影》2022年第01期
【专题: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28届全同影展共收到来航作品109747件约30万幅,创造了全国影展来磷数最新的记录,经过评委的反复筛选及多轮复议,最终29%件作品入选。全国彩展的评选已经超越了展览本身,成为了一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语境下全国摄影人的人汇聚。本期专题选径了部分入选作品,并邀请评委对评选进行深度点评,不同的观点在此碰撞与交汇,由此带来了对作品价值1的讨论、对摄影艺术的思考,以及对摄影未来发展的启示。
【专题:以光入影】对光的探索与认知始终贯穿在哲学与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从曝光数小时得到一张影像,到如今万分之一秒就可以凝固影像,如何掌控光线的摄入,一直是摄影发展的一条主线。本期专题汇集了中外9位对影像中的光线运用独到、具有强烈个人辨识度的摄影师和艺术家。这其中既有传统的街拍,也有当代艺术范畴的影像探索,他们对光的运用,不仅仅是从摄影效果上来考虑,而是引向更为复杂的精神审美层面。在新的影像技术不断被突破的当下,如何以光入影,近似于一种永恒的摄影方法论,值得摄影人不断去探索与追求。
【专题:观沧海】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对海洋建设和游洋科技发展的重视,以及海洋问题的凸显,以海洋为主题的摄影创作日海丰富多样,海洋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是本期专题探讨的主题,专题作品从海景、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滨城市、海边生活、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科考,以及游洋环境问题等方面,呈现了人类对海洋的速恋、依赖、破坏、探索和反思,在这些影像中,海洋是主题,也是人类生活的背景,更是一种额具悖论色彩的水恒召唤
【专题:奥运追光】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严格限制观众数量,被称为“空场奥运”,于是现场的体育摄影记者就成了全世界观众的眼睛。本次中国媒体派出了约60位摄影记者前往东京,在奥运会进行期间,几乎每分钟都有照片从前方传来,尤其是那些有关中国队获得金牌的照片几乎是与赛事进程同步。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体育摄影记者们不仅捕捉比赛的高光时刻,也关注失败的沮丧和痛楚,跌倒后相互挣扶的温暖,对手间惺惺相惜的情怀。所有这些画面,定格成概括这届特殊奥运会的瞬间,也成为刺破疫情之霾的光亮。
【专题:显影,故我在】借用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让世界显影,首先确证的是摄影者的存在。于是,谁在制造关于这个世界的影像,他想确证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就成为理解摄影的核心问题。当一些艺术家不在意摄影对视觉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摄影指向外在世界的同时,主动地介入影像的生成,他们的作品在显影世界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心性的痕迹,一种图像时代的“我思”,一种居于摄影媒介的“我在”。
【专题:百年·百姓】回望百年,在历史的脚印里找寻前行的记忆,或许影像该是最重要、最直接、最可靠的文本之一。本期专题的作品精选自2021年6月初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办的《百年·百姓一—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该展览通过点的对比,见微知著,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百年来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通过线的流动,让影像汇集成一首时光的歌,婉转之间,带人们感受时代的波澜;通过面的铺陈,让每一个家庭成为中国社会百年进步最温暖的注脚。这是百年来关于百姓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片段,也是中国近现代影像志的一篇华彩的章节。
【专题: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中国摄影图书榜至今举办了五届,共推出了数十家出版机构及个人的76种摄影图书,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本期专题集中呈现了第五届图书榜15种入榜图书的精彩内容,本刊编辑部对榜单之外摄影阅读书目的推荐,以及数位专家学者、摄影书策划者、摄影书研究者对摄影出版的讨论,形成了对当下国内摄影出版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观照。
【专题:西藏记忆】西藏无疑是中国当代摄影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对中国摄影人来说,西藏不只是一个拍摄的地城,更是一种象征,一个精神性的符号。从记录0年前西藏和平解放的经典历史照片,到2021年刚刚拍摄而成的西藏日常生活影像,本期专题从大量的西藏题材作品中精选出100多幅,以见证70年来西藏的沧桑巨变,并勾面出珍贵而鲜话的面藏记忆。
【专题:食有相】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从摄影史的早期至今,摄影师们从未间断过对食物的凝视。在当下正在经受全球疫情考验的背景之下,把食物作为考察人类社会与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窗口,以食物的影像为线索勾连起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本期专题策划的出发点。我们以中国摄影师近年来的创作为主线,同时也兼顾了国外摄影师的优秀作品,试图以多维的视角为大家呈现今天食物摄影的多重样貌。
【专题:专燃彼岸诗篇一一当镜头指向星空】早在1839年1月,摄影术宣布诞生的8个月前,达益尔已经为月球拍下了第一张照片,我们很难说是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夜空,还是天文学家终于在慢慢长夜中迎来了摄影——正是在这一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奈尔为“摄影”(Photography)命名。摄影术的诞生为天文观测打开了新的视野。大量的天文照片则成为摄影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本期专题立足于中国本土影像,兼顾西方视角,呈现近年来星空摄影、航天科技的影像成果,探讨并呈现了这些科技影像中潜在的艺术可能,及其背后的视觉话语和宇宙观。
【专题:“非遗”的影像转换】世界越是趋同,对本土以及民族文化的自我认识和认同也越迫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影像已经是记录非遗不可缺少的媒介。非遗是活化的,动态的,对非遗的记录与传承也应随时代、科技在变化。在新的非遗语境下,此前摄影界所钟爱的那些“异城风情和视觉奇观”,其原有的仪式性、符号性、社会性、民俗性等,逐步被重新建构,带来对社会变迁、文化认同、身份建构、遗产旅游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一些摄影师敏锐地看到了这种观念上的演进与变化,开始有意识地借助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去观察非遗,并进行有效的影像转换。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腿影金像奖】本期专题呈现了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19位获奖者的代表作品和自述。他们都长时间在自已关注的题材上默默深耕,在创作思路和手法上不断拓展:他们的作品既是自我的表达,包是时代的记录;他们的获奖体现出金像奖评选对获奖者作品深度的重视。此外,我们还邀请了部分评委撰文。讲述参与这次金像奖评审工作的感受,以及他们对参选摄影师及作品的看法。希望以此让读者可要全面地了解本届金像奖。
【专题:时尚天空】时尚摄影作为摄影的重要一支,却在我们日常谈论摄影时常常被忽视到边缘,这些疏离于摄影圈外的时尚摄影师显得低调而陌生。虽然每天在机场、车站、街头,阅进我们眼睛的光鲜的巨幅广告、招贴多出自他们之手,但谁又去关注,或也无从知晓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所以,这期时尚摄影专题就试图走进他们,了解他们。
【专题:再见,袁毅平先生】2020年9月16日17时30分,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德高望重的摄影家、摄影理论家袁毅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2020年第11期,我们以专题纪念袁老。袁毅平先生是中国摄影界颇有名望的前孝,社会主义风景摄影代表作《东方红》出自其手。自19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摄影发展的历程中,袁毅平具有多重身份:摄影师、编辑、摄影理论研究者、摄影批评人、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摄影活动组织者。袁毅平从照相馆人像摄影的扎实训练起步,到职业新闻摄影的锤炼,进一步以编辑的视点审视和评价影像,维而研究援影的理论与美学。而后,在摄影的自觉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的袁毅平进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层,他作为参与中国摄影发展打桩建基的一份子,留下的印记和成果,久之,已植根摄影人心中。
【专题:观看即介入】只要照片开始传播并引发公众的注意,就会对被摄者形成或深或浅的介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始终是双向的,既指向被援者,也指向摄影师。在新闻和纪实摄影中,不少摄影师拍摄的初衷就是要唤起外界力量的介入,甚至有一些满怀社会责任感和悲悯之心的摄影师一直在努力将影像介入的方式转化为实际行动。本期专题基于脱贫攻坚这一历史背景,收入了近年来中国摄影师持续关注和拍摄中国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典型个案。这些影像既是从苦难中走来的民族的自我凝视,也是一种介入发展和变革的影像观察。
【专题:摄影毕业季】9月,又一批摄影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带着毕业作品,告别滋养自己三四年的大学“安全屋”;他们身后,则是一群更年轻的、刚从高考甚至艺考中“挣脱”的高中毕业生。对这两个人群来说,离开都意味着新的开始。疫情改变了学生惯常的轨迹,未来不再是循规蹈矩就能触手可及。在新的工作或学习进程中,他们一定需要面对、适应新问题、新常态。那么,如何应对?没有人能给出终板解决方案,但从考察代表过往学习成果的毕业作品出发,并延伸出专业学习及创作如何应对外在环境变化的话题,应该会给思考这个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专题:动物显影】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就让整个世界停握。这个伤痛并不只是来自于肉体,更多是心理上的重创-人类自身和我们以为一成不变的生活原来竟是如此的脆弱。如何重新思考自然,成为了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命题。长久以来,在人类社会的艳丽图景中,绝大部分动物始终隐藏在无法显影的暗部。这种逐渐走向危险的生态关系被许多敏感的摄影师所警觉,他们从各自不同的维度将我们所忽视的生命力量进行显影。
【专题:第四届中国提影图书榜】摄影书既是一种影像文化档案,更是一种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在一个健康的摄影生态中,摄影出版必然是同时期摄影创作、摄影研究的最他满的果实。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从启动到结果宣布,再到本期杂志图书榜专题的出版,时间长达一年多。在数百本摄影书中摘英集萃,成就了这期汇聚诸多精彩作品和专家视点的专题。希望借此可以解答一些关于摄影和摄影书的疑惑,形成一道领略当下中国摄影的风景线。
【专题:看向风景】风景其实就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当我们看向风景,那些绝美的自然景观无不具有深深的社会意味;而那些社会景观,归根结底,其实也是这个世界的一种自然。本期专题从创作和理论的角度,展现“阜平·风景摄影大晨”中7位评委和10位入选摄影师对风景摄影的各自看法。希望借助这些作品及其背后的思考,启发更多人看向风景,用影像和文字去描摹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保持对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
【专题:摄影中的电影逻辑】从一次次拿起手机想拍出一幅电影般的照片开始,我们无可避免地在摄影过程中进入电影的逻辑。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影影响力强大的彰显,也是摄影在这个时代逐步挣脱媒介限制、退化为图像问题的体现。本次专题将主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深入到摄影观念化、电影浪潮的沉浮、媒介实验的纠缠以及电影工业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以过去和当下的摄影师的创作,揭示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影对摄影的超越与供奉。
【专题:重心归位—中国影像收藏的本土化趋势】2019年全球经济表现出疲弱态势,但是中国影像的本土收藏却呈现一派热闹景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本土化正在成为本土文化重心归位的诉求。近些年,中国对自己本土影像研究的权重正在逐渐增加,本土摄影史的脉络正在逐渐清晰,本土影像收藏的切入点变得多元而丰富,关注本土摄影的资本对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正在做出自己的认知与判断。本专题对2019年与摄影收藏相关的几个标志性事件进行了梳理,介绍了专注于本土影像收藏的几位藏家和几家机构,并选登了他们收藏的部分精品。
【专题:我们如何有关系?】本期专题呈现了5个摄影公共艺术项目,它们共同关联起两个关键词:摄影、在地性。参与其中的实践者,不论是拍摄、制作影像,教育、引导当地人拍摄,还是收集、整理、呈现历史影像和现成照片,或多或少都有意识地努力与当地以及当地人建立关系、形成互动。这些互动大多基于当地历史和现实的具体状况,强调理性的调查、研究,或者感性层面的共情、融入。因此,摄影图像在这些项目中不仅是“作品”,它们更多地成为了中介,在人与人、社区与政府、官方机构与艺术创作者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专题:回响与共振——致敬罗伯特·弗兰克】罗伯特·弗兰克在2019年9月9日的去世引发了众多中国摄影人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如何在中国的语境里理解弗兰克却还存在着一连串的问题:第一、《美国人》中,83张看似互不相关却联系紧密的照片究竟要表达什么?第二、这些语义模糊、构图歪斜、影调粗糯、时而跑焦的画面在摄影史的发展中究竟意味着什么?第三、对这部在诞生时遭到质疑后又受到追捧的作品,为什么在当下的中国却仍然存在巨大的理解障碍?第四,弗兰克的摄影以怎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在中国产生了逐渐强烈而清晰的回响与共振?这几个有着递进关系却又交叉缠绕的线索成为本期专题的切入点。
【专题: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说展】从2011年到2019年,八年,五届,一百多个名字被印在“TOP20区中国当代摄影新锐晨”的入展名单上,而两年一度的名单绝不只是总结和休止。行至今日,历经了创立最初的“高光”时刻和激发广泛争辩的成长期后,“TOP20冈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以及关乎这项活动的声音,似乎都进入了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中,这种平稳,围绕着“期待”浮动。我们怀着期待观看、阅读每一份投稿,选择、讨论、争辩,最后尝试达成共识。真正动人的是蕴含在最后入选的20组创作者作品中的生命力,及其背后对当代生活境遇的回应。
《中国摄影》杂志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一本专业性摄影艺术月刊,它刊登国内外摄影艺术精品,提供国内外丰富的摄影信息,介绍最新摄影器材及现代拍摄技法,集提高性、学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中国摄影(2021年)》杂志PDF全年合集,共12册
已帮您找到资源,查看此资源需要20学习币,请先登录注:本资源发布时间已超过1年,您需要升级为【包年及以上会员】方能免费下载,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学习币进行兑换。如选择【包月会员】将无法查看本资源,且 …